从个人经验角度谈对“文化”的理解

From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 talk about how to understand"culture"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胡雪丹Echo Hoo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之一,因她能改变人的思想,而思想指导行为。用“她”是因为文化如女人如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不露声色,悄默于无形,却惠利万物,如太极至阴至阳,以柔克刚,绵绵化骨。我们看到受佛家影响的人普遍重视慈悲,大爱,思考轮回和生命精神等问题。有幸在2014年二十三岁时在西藏旅居生活了三个月,那时大病初愈,心灵最需归属时宗教往往是最佳安抚者。我在拉萨结识了很多当地倍受敬重的仁波切,学者,唐卡画师,混迹拉萨的文艺圈,也有一些“拉漂”伙伴一起摆摊接待游客。在那样的氛围熏染下,好友自家打的糌粑酥油茶,苍姑寺的午后甜茶,雪域明珠的文艺座谈,转山转湖学琴看书,抚猫逗狗念经画画,以及难以割舍的大昭寺与布宫每日转经。

文化将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连结在一起,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力量,一个地方吸引人必不可缺的是它的文化力量。人们有显而易见可讨论的话题,习性养成受文化影响的建筑,城市,生活方式,多么不同,多么丰富。然而,我不是一个将宗教时时挂在嘴边的人。后来,要离开去往广州念书,又辗转住在番禺远离人烟的地方,独居修身受道家影响,追求超然孤离之态,静静思索宇宙大事,变的日日写字研习书法,泡茶喜爱长发修仙,行为的变化总是和思想文化息息相关。但毕竟就读于法国ESMOD时装学院,好歹受法式教育多年,热爱西方哲学,重美食,服饰,自由,旅行,热衷于装饰家,爱逛博物馆艺廊,都不得不承认是慵懒法国人C`est la vie的影响。

若说从个人经验角度谈文化理解,真像是与友人闲述一般娓娓道来,缺乏严谨的学术性了。广州生活一年对南方的文化也有一些体验,觉得他们真如野山之“猛兽”——大蟑螂一般顽强奇异,除人种长相奇怪,放眼望去,海底生物化了人一般,不似北方人生得太像人。没了煎饼油条日日早茶都是肠粉实在吃不消,也渐渐学着煲汤,慢火炖着,湿热气候连傍晚也粘了衣衫。不过地理环境真是先于文化养成行为,没有冬季,环山环岛又适合骑车,骑行在这里真是普遍,虽不及法国和意大利那般热忱,也算国内一处群落。土地孕育生命,生命滋养文化,文化又回馈生命和大地。

除了自身一点经历,谈谈别的。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的过程,因为丰富,所以交融,文化本身是个结合体,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这不仅体现在她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如艺术,人文,饮食,服饰,车马,居住,语言等等,在文化本身所呈现的条例上,也是综合影响变化之后流传下来的,如远古时期到母系社会到父系到承认多性别婚姻,这种流变也是综合的体现。在时间性与空间性上,这些综合与流变可以纵横观察对比的更加明显。当我们提到魏晋超然,唐风宋骨,明清文艺,欧洲古典时期,巴洛克,二战,美国,无一不是在脑海浮现了与这些名词相关的一系列文化表现。在一个立体坐标中3D, 4D的观看,5D, 6D的体验,正是文化给予我们的宝贵食粮。中国文化是包容衍变集大成者,不仅从龙图腾就可看出,与美国,新西兰一类移民国家不同,人家的土地上,是谁来都可以生存,保留个性,而中国的“浸噬”融汇却把世界人民都变成中国人,好似百变的魔法,千形万样,乃至世界华人的集体认同感,与分立小小种类不同,这或许就是“中”字的强大力量。胡人汉化,游牧民族安居农耕,满汉夷族通婚联姻。“中”是一个手段,一个隐喻,造就“one of us,one of us.”(欧洲黑白电影台词)这巨大的集体同一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丰富性优弊难以分说,比如少数民族颈圈越长越美的习俗,非洲大耳圈坠重饰的习俗,百年前妇女裹小脚,欧洲人束胸束腰。文化与习俗有时也让我们难以辨清美丑好坏健康还是畸形,现代人的高跟鞋和纹身潮,整容风会否在后代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呢。文化是有风气的,吹过一阵龙卷风,留下了背影与脚印,后来的人们看到了,竖个牌坊,管这堆遗物叫“文化”。

文化是血脉,是生养人的精锐,华人遍布世界传承的就是一份血脉精魂。有香蕉人,外黄内白;鸡蛋人,外白内黄;也有巧克力夹心牛奶,外黑内白。一个人受到何种教育理念和文化熏陶,就会影响他小至一件事的处理方式,某个生活细节的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乃至一生的路程规划。这也是现今“文化战争”号角雄起,十月底在鸟巢文化中心有一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论坛,当时我跟随西藏雪堆白的宋校长一同前往,会上有人提到文化战争的紧迫,韩流侵占了青少年的心灵,忘本逐末。我们应该好好发扬本国传统,年轻化,时尚化,不能被韩国人全把传统注册了去。评委老师这样说道:“不用担心,放大格局,往上追溯韩国习俗的根源也是从中国传去的,所以年轻人喜欢也无可厚非,终归都能找到老祖宗的根儿。”

还有例如华人在国外的家中都会教小孩子汉语,或送到孔子学院学习,是因为西方世界没有“孝顺”这个词,顶多是filial piety,那么在这个交融的时代,我们很困惑,究竟十八岁要不要独立,而孝顺在独立之后又该如何周全?总要有牺牲,不然就用文化去转变想法。春节还像是仅存的华人习俗信仰了,代表着家和团聚。若说融合后的统一,“家”和“爱”这两个大命题也许会沉淀成“世界人”的信仰。

当然文化除了融合,也有相当的排异感,往小看,虽然我是九一年生人,但心态和品位都老一些,偏爱classic, blus, exotic,漠视周杰伦和韩流派,认为无脑跟风之辈太多,品位越来越差,但从他们的角度确实想学着更帅更型,高冷够酷。可能他们觉得传统与古典太不帅了,老气横秋。我只想说你们太想要合群了,奴性劣根不知独特的魅力。但大众若消失小众也就不再是小众,俗生没了文青还如何独特呢。更不用说黑人与白人那嚼不烂的种族事儿,由排异引起的文化影响,反映着倒推的规律,由此衍生多少演讲,小说,电影,话题。文化像风带着蒲公英的种子,飞过之处落地生根,这些种子尽管有的排异,也不失为一场好戏,园子里的热闹。

长久的文化熏陶会使人内心产生一种认同感,比如职业,习性,品格。我是从小学艺术出身的,先后学习舞蹈,美术,设计,服装,音乐,美学,一辈子就想做艺术家,全能艺术家,对自我要求很多,很高,饱受完美主义与顶峰追求之折磨,也体验着这一切带来的快感和幸福与心灵的抚慰。我难以认同自己是个科学家,医生,律师,平凡人,都不是,是所接触的领域和那些领域相关的文化熏染,“我”才成为我,这种认同感多么根深蒂固,让人以为好似是天生的,一路走下去非它不可。我也难以认同我是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走走转转还是认同汉族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也难以认同某个宗教和神学信仰,因为从小受唯物主义教导。文化是能塑造一个人的,能塑造一代人,塑造整个民族的传承,这是精魂所在。

未来是个all mix blood的世界,科技发展带来的改变革新了我们的世界之速度,距离,加速融合,相互浸入,我们都难以再只是单一的传统与价值观,更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去筛选甄辨庞杂的文化。她是一首优美迷人的催眠曲,不用武力强占征服,而如兵法以柔克刚。我认为在交融的时刻总是最美的,看看十九世纪的法国,二十世纪的上海,看看满世界的混血儿,中东和拉丁人种,愿包容富有生机的文化力量充满平和的地母之爱,继续滋养人类的灵魂。

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