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观世界——专访青年油画家李亮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创作主题,在我看来,青年油画家李亮一位是“冷眼”看社会百态,却又满腔热血描绘的艺术家。
2016-04-08 17:33:13 来源:中国艺术网 责任编辑:李洋
编者注:李亮,CYAP油画艺术家,将艺术当中信仰,热爱《自由引导人民》。为了更深地了解这位来自陕西农村的青年艺术家,艺术网与他进行了对话。
Q: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吧。
八十年代我出生于陕西省的一个乡村里,四年级的时候到了县城里。在这个县城里得到了绘画的启蒙,并学习国画,素描,速写,水粉画一直到初中毕业。后来在中央美院读本科的时候我获得了两次优秀学生奖学金,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公费待遇,2008年获得了"第二届时代精神全国油画展的优秀奖",2011年获得了由美国百人会颁发的"首届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的奖项。
Q:您为什么会选择油画。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在西安美院进修过得我们当地的一位画家,第一次见到油画是在他的画室里。后来在初中美术书上看到了很多油画作品。再后来我进去西安美院附中学习就更多的可以看到画册,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画种,但自己对油画有着越来越弄的兴趣,或许最终选择油画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吧。
Q:您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社会意识,您是怎样思考自己的创作思路的。
您所指的具有很强社会意识的那部分作品应该是我从2010年到2014年那个时期的作品。那个时期的作品指向的确是一些社会性的问题。那个时候也是我从中央美院研究生到社会的一个时期。我一直生活在北京的郊区,算是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亲眼目睹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景观,同时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其中有艺术家,也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其实我的这些思考和创作是从研究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幅课堂写生开始的,在画那幅画的时候我很明确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而不仅仅是在画室里研究语言和技术问题。那幅画画的时间很长,确定了我在那时的语言方式,在那幅《女人体与植物》之后我创作了《存在与逝去》。紧接着就是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了。
当时北京的房价已经普遍很高了,很多同龄人都是在租房,或者合租,实际上我的毕业创作来自这种感受。我选择了一户两居室,画面表现了在这个两居室里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合租在这个房子里,各自干着各自的事情,画面没有刻意表现他们的不易。着重刻画了他们的乐观,他们从外地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来到北京相遇,生活在一起的状态,那幅画叫《周末·花》也是周末系列的开篇。之后又画了《周末·火》表现得是年轻人傍晚在河边烧烤的情景,后来那幅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紧接着又画了《周末·舞》表现得是车展的热闹场景,这样完成了《周末》系列的三组大画。之后画了表现参军入伍体检的一幅画叫《体检》,这幅画实际上只是借助这个题材满足我当时想想画男人体的愿望。之后画的《遇见》是一个女孩在帮另一女孩子装翅膀,而这个时刻刚好被旁边的一个男孩看到了,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包括《领证》画面中时尚的一对情侣,他们要结婚了,要去领证,在街头婚纱店的一个片段,实际上这个女孩是大陆的,她要嫁去台湾了。《父子》是我在旅游区无意间拍到的,他们穿着皇帝的服装在照相留念,画中人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但刚好一个大人穿的是皇上,一个小孩穿的小皇上的一幅,我就把他们画在一起,暗喻皇上和太子,取名叫"父子"。那个阶段画了自己最大的一幅画叫做《火》。
就这样一幅接着一幅画下来,所以我自己实力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在走,在创作。生活中经常带着相机,随时遇到有趣的人和场景都拍下来。我喜欢有一定表达空间又能引发观众想象和共鸣的题材来创作。最近画的尺寸小点,表达相对单纯,但表达的更细腻,当然需要随着题材也相应的有一些变化。
Q:为何会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着迷。
年轻人有一种活力,很有生命力,也非常有创造力,他们有他们的理想和迷茫,有一种不确定性。我这一代人骨子里还是有理想主义的情节,但社会在物化,这里面就有冲突。这一代人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出生开始成长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国家的发展很快,各方面都在变化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特别鲜活。所以我画的年轻人也就多些,当人和我自己的年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Q:对于中国的油画发展,您是怎么看的,之前陈丹青说油画(甚至)绘画都会逐渐退出社会主流。
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决的问题。我只能谈一点点个人的感受。如陈丹青所言油画可能会退出社会发展的主流,我的理解是西方国家和国内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虽然我没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只是短期出国考察过,我发他们油画的数量惊人,社会发展的程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油画在国内是舶来品,有很多的人喜爱,创作群体很大。个人觉得国内目前是一个细分的时期,从创作方法,观念都在细分。我觉得国内可能不会按照西方的发展方式发展,可能会有自己的特点,至于油画是不是主流只能看事实,的确现在的艺术门类和方式更加丰富了。
Q:互联网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道路有什么影响。
互联网为艺术家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是一个综合平台,艺术家不仅可以很快的获得丰富的资讯,也可以发布信息,这样很容易让艺术家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己,也能更便捷的让喜爱艺术的人去了解某个艺术家,我个人的感受主要在这些方面。互联网让信息对等。但是对于创作本身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会产生一些针对互联网的艺术形式。
Q:您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品有从互联网上进行拍卖的可能吗?
据我所知在线拍卖在多年前已经开始了。我本科毕业06年的时候学校和一个在线拍卖就合作过,我也有作品参加了,而且当时的成交价也是一个记录。所以我认为在互联网上拍卖还是可能的,而且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一些需要面对原作的作品可能还是需要看到原作。在线拍卖的对象可能更适合大众一些的作品。